參考自由時報報導
一,柏林圍牆倒塌20年 德東人懷念過去。
二,柏林圍牆大記事。
今天,Nov. 9th, 2009。柏林圍牆走入歷史的洪流。柏林圍牆不僅僅把柏林硬生生的拆成兩個城市。更把二戰後東德人民能夠平安的跨過共同佔領區投向西歐的懷抱的可能性完全封殺(原來在牆豎起來前,鐵幕也是有漏洞的)。是個冷戰時代的典型象徵,由東德築起的牆把人民鎖在圍牆跟鐵絲網之內。是蘇聯集團的"鐵幕"象徵。
20年前,我還只是個青少年,只知道圍牆倒了。不過我猜想當年中國國民黨政府的帶領跟一心對大中國抱著幻想的統媒們,大致上會把整個媒體報導成一個共產主義垮台,分裂的國家終究統一的愚民操作吧。anyway,I don't care what happened then。20年過去了,what have happened since then。
我們學校有一個學術研討會"Twenty Years After: Experts to Offer Views on Berlin Wall Anniversary at UC Conference on Nov. 8-9",檢討20年後發生了什麼事。我在9號早上看到學校學生報紙報導後方知此研討會。這是一項免費的研討會,感謝贊助單位的補助,我想德國大使館應該出了不少錢促成此研討會,另外還有三個學校的團體贊助此研討會的發生,只可惜這個研討會沒有大力宣傳,之前完全沒有聽說這個研討會的事,anyway。我最近忙著幫Matt解決他的研究方面的問題,所以看看研討會的program,我挑了一個talk,;Paul Kubicek, Oakland University: The "Wall of the Mind" and Nostalgia for Separation in the Reunified Germany”,另外選了一個最後的keynote address。 "20 Years Later: Which Way did the Wall Fall?", Josef Joffe, Publisher-Editor of DIE ZEIT, Visiting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Marc and Anita Abramovitz Fellow of the Hoover Institution at Stanford University。
Paul Kubicek談到的Nostalgia現象就是自由時報下標的德東人懷念過去的現象。不過台灣很多媒體的翻譯都沒有抓得很精準。其實nostalgis的翻譯很難翻。根據美國字典權威Webster字典的解釋,a wistful or excessively sentimental yearning for return to or of some past period or irrecoverable condition; 過度多愁善感的懷念過去。根據演講者的傳意,應該是指過度美化過去的記憶,選擇性的回憶過去好的事情,而淡忘過去中的不好事物,是種扭曲的記憶。所以中文的翻譯"懷舊",應該翻為"懷舊症候群"給這件事加上個病態的定義,會來的正確許多。
OK,夠多的說文解字,談談我在Paul Kubicek的演講得到的感想。Professor Kubicek的統計研究得到一個結論。其實這個現象被過度誇大了。整個懷舊症候群的現象雖是有的。簡而言之,是有許多前德東人比兩德剛統一時懷念起以前的生活來,這個現象普遍存在在30歲以上的德東居民。但是在30歲以下則無此種現象,這個make sense。因為30歲以下在20年前年僅10歲。所以這個懷舊症候群現象隨著時間將會逐漸被淡忘。
但是若是論及投票行為的分析,這個懷舊症候群的現象並沒有反應到前共黨政黨轉型的政黨上。僅有約20%的投票支持度。也是普遍在各年齡階層。所以這個統計結論指出嘴巴講念舊歸念舊。投票起來,則是另外一回事。基本上教授的結論是,其實Nostalgia並沒有想像中的嚴重。並不會因為此種現象反而讓整個德國走回偏向社會主義的走向(but seriously,整個歐洲跟美國社會比起來,他們的社會主義的曾度已經很嚴重了)。
至於晚上Keynote Speaker Dr. Joffe雖說是德國政治評論中道的有名新聞週刊"DIE ZEIT"的資深編輯。但是他的一小時演講像是隔靴搔癢。什麼重點都沒提到。講一些模擬兩可的話。一點都不精闢的評論。算是有點失望。
我還找我的德國朋友一起去聽Keynote Address。害我覺得很抱歉,浪費了她一個半小時的時間。
我的德國朋友來自慕尼黑。我問了她本人的經驗。她比我小一歲,算是年輕的族群。當年柏林圍牆倒塌時她也沒什麼特別的記憶。畢竟才小學五年級而已。不過一些她對近年來一些的發展,倒是讓我學到比我去聽演講還要多的東西。
她說在圍牆倒塌後,德東的人民可以自由在國境內移動後。能夠跑到德西的人差不多都跑到德西去工作跟居住了。這種情況更加深了德東經濟的困境。因為整個德東的工作階級幾乎不存在了。留下了老人跟小孩而已。青壯年人口比例很低。這跟一般國家的鄉下城口外移是不一樣的情形,德東以前是個國家,有著大都會的人口的國家。但是兩德合併後。連都市人口都跑光了,留下了有著漂亮建築的歐洲老都市,一間間豪宅頓時都變成空屋。城市人口銳減,經濟自然蕭條。留在德東的人自然會有Nostalgia的現象,畢竟在共產德國時期,城市是有人居住的,有人居住是有個家的感覺。有人際互動跟城市的活力。即便在消條的共產經濟,有人口定居城市總是會比合併後人跑光的城市好多了。整個德東,不論城市跟鄉間都面對這樣的困境。所以我有點好奇現在的調查統計是對現在德東的人的調查,還是有包括現在定居在德西的前德東人民的調查。
而她本人對德東的印象不是很好。她印象很深的是一下火車後的氣味,她去拜訪的城市瀰漫著一個燒煤球的氣味(若是我的理解正確)。這個不好的氣味跟隨整個行程。加上跟德西比起來普遍落後的基礎建設。加上整個城市衰敗的經濟跟人口外移。她的德東經驗並不是那麼好。短期內她沒有任何想要去她國家東半邊拜訪的念頭。
另外晚上我聽廣播也有提及當年柏林圍牆既整個共產東德垮台的經過。整個歷史的發生是個偶然,也讓人感到人民意志的偉大。雖說有前因,即是蘇維埃不再提供他的附庸國軍費的補助。所以整個東德軍隊的軍心受到影響。同時,東德人民要求能夠自由旅行進入西德。在強大民意的要求,加上蘇維埃的搖搖欲墜。東德準備開放有條件的開放邊境,條件是發給護照,可藉由護照管制入出。東德領導人還沒有準備要被西德合併,但是歷史的潮流席捲下。偶然發生了,當東德人民聽到準備開放邊境了,大量的東柏林人湧向柏林圍牆檢查哨,準備要進入西德邊境。群眾不斷的聚集。檢查哨指揮官授命宣佈政府訊息,邊境將要開放,政府將要發放護照,以後可以憑護照進出圍牆的邊境。但是想想看,當群眾聽到邊境將要開放時,頓時歡欣鼓舞,人潮開始向檢查哨推進,本來指揮官要講的後半段的話也來不及宣佈了,群眾已經開始硬闖檢查哨了,檢查哨的指揮官跟官兵們,沒有人趕作反應。照他們的慣例,是應該射殺硬闖邊界的人民的,但是在人民的強烈意志下。他們僅能目送人民通過邊境,就在這一剎那,象徵著共產集團的鐵幕的圍牆,在這一刻,已經正式的垮掉了。
整個歷史是個偶然,但是真的是偶然嗎?我認為不是,沒有那廣大的民眾往前推進,可能柏林圍牆的倒塌並不會發生在20年前的今天。那群東柏林人創造了歷史。這種人民意志是讓人敬佩的。
很雜亂的寫下我所聽所聞。算是一種心情紀錄吧。
20年前,一群勇敢的東柏林人創造了歷史。台灣呢?在11/25/09正式把這邊脫稿趕完時。前一天,台灣發生了憲兵特勤穿著國民黨候選人挑釁對手民進黨候選人的事。這是件離譜的事情。台灣人,你為何不生氣。如果人權一點一滴的淪陷時。你都不生氣,有一天,你發現自己已經生活的跟極權國家的人民一樣,要乖乖的順從。若你還覺得無所謂。那就別再那邊唉唉叫。我不想多說,因為我在美國,不想隔海叫囂。但是,我真的對台灣人的沉默感到哀傷。而不禁搖搖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